我們就生活在“互聯網+”的時代
時間:2015-10-20 09:50 來源:博源集團在公司與瑞茂通和易煤網等互聯網企業簽署“互聯網+”的戰略合作協議的時候,有朋友問我:“你們搞‘互聯網+’是不是盲目跟風,借新概念炒作?”之所以向我提問,大概是因為我有很多年信息化方面的工作經歷,希望我能給出一個較為合理的解釋。
在我工作以來“信息化”、“物聯網”、“兩化融合”、“云計算”直到今天的“互聯網+”,一連串的概念讓大家感覺在探索的路上活得很累,我們似乎總是處于追逐的角色,從不曾走在前列,也未能享受引領風騷的快意。其實這些與計算機和互聯網有關詞匯充其量也就是概念新鮮而已,所描述的都是司空見慣的事物,我們之所以無法識得“廬山真面目”也只是因為“身在此山中”。三十年前電視機走進千家萬戶,從此每家壁掛的廣播喇叭完成了歷史史命,每天了解新聞從“收聽”變成了“收看”;二十年前程控電話網絡逐漸替代傳統電話網絡,各單位的前臺由“傳達室”改成了“值班室”;十幾年前,大家就可以通過騰訊QQ與天南海北任意地方親戚朋友進行面對面的視頻聊天。我們幾十年以來——放眼整個人類社會是近200年以來——一直都生活在信息傳播能力飛速發展的變革之中。
“互聯網+”不是新鮮事物,自然談不上“趕時髦”,也和“借概念炒作”不沾邊,我們是要真正的借助“互聯網+”推動商業模式的升級,荀子講:“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已經能夠制造出青銅的生產工具,就沒有必要再留戀于刀耕火種。蘇寧電器——傳統的零售業人代表,2014年全年營業收入不過1000億出頭,阿里巴巴——與互聯網結合的零售業代表,2014年全年成交金額是驚人的2.3萬億,僅11月11日一天的銷售成交額即達570億,懸殊數字的對比是兩種商業模式在資源整合、配置能力方面差距直觀且真實的反應。我們不是“互聯網+”的創造者,連引領者也談不上,因此更要堅定地做一個合格的踐行者,否則我們就只能成為這個時代的落伍者。
其實 “互聯網+”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與其說是“互聯網+”引領著企業商業模式的轉型升級,不如說“互聯網+”正推動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
2015年6月,東勝區2歲的小昱文小朋友患急性白血病,家人無力籌措巨額的醫療費用,只得向鄂爾多斯新聞廣播熱線求助,表示自家在東勝汽車南站對面的奧林花園底商開了一家面館,希望更多人去吃一碗面,幫助孩子籌集醫藥費。6月9日,鄂爾多斯新聞廣播編輯并發布的《吃碗面,救救我的寶寶》的微信,這條微信瞬間刷爆朋友圈,一時間小昱文家的面館擠滿了從四面八方趕來的顧客,不論早中晚都有顧客在面館門前排隊來吃 “愛心面”,因為人實在是太多了,很多人專程趕過來,直接把錢放下就轉身就離開了,僅僅兩天時間,就通過現金捐款和銀行卡、微信轉賬等方式籌夠了孩子治療所需的35萬元醫療費用,前來捐助的人依舊絡繹不絕,只是小昱文的家人謝絕了后續的捐助。
大家都說這個孩子是不幸而又幸運的,不幸是因為遭受了病痛的折磨,幸運是因為生活在一個富有愛心的城市,更準確地說,孩子的幸運離不開“互聯網+”的幫助,這個富有愛心的城市正處在一個信息傳播高速發達的時代。
為一個生病的孩子,可以在這么短時間內發動廣大群眾自發地完成如此大金額的善款籌集,至少對東勝人可以說前所未聞,而這就是“互聯網+生活”為人們帶來的一個驚喜。
其實,我們就生活在這“互聯網+”的時代,而且由來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