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源大講堂第15期: 探尋陽明心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
時間:2025-08-20 11:52 來源:博源集團 瀏覽次數:1568月19日,博源大講堂第15期在博源豪生大酒店金色大廳舉行。博源集團董事、高管,鄂爾多斯地區部分企業家、文化愛好者及集團總部大樓員工100多人現場聆聽講座。博源集團所屬企業12個分會場200多名管理人員通過視頻聽講。
博源集團黨委書記李永忠主持講座并致辭。他說,博源大講堂自創辦以來,已成為我們共同學習與成長的重要平臺,至今已走過八個年頭。八年多來,眾多享譽學界的名家大師、專家學者相繼登上這個講壇,為我們帶來了一場場思想深邃、內容豐厚的文化盛宴。大講堂以鮮明的公益性、開放性和包容性,已成為博源集團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持續閃耀著知識的光芒,涌動著智慧的清泉。
本次大講堂由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董平主講。他從“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萬物一體”四個維度,系統闡釋了陽明心學的理論架構與實踐指向,揭示了其作為生存論哲學的本質特征與現代價值。他首先從陽明心學的理論基礎“心即理”切入,以“克明峻德”為例,闡述堯舜以來儒家的心性傳統——人通過發掘自我內在的光明德性,便能與天道相合。他特別辨析“心即理”并非主觀唯心,而是指出人具有通過本心認知世界、實踐真理的能力,這一思想奠定了整個心學體系的基石。講到“知行合一”部分,董平教授擺脫了傳統上“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淺層解讀,回歸陽明本義。他指出,“知”并不限于知識或道德觀念,而是包含知覺、感知、知識、良知四個層面;“行”也不只是行為,包括意念發動、言語表達和身體實踐。真正的“知”必然蘊含著行動的動能;真正的“行”也必然有明晰的認知作為引導。他特別強調,王陽明并不反對知識本身,相反,他重視通過“事上磨煉”求真知。他列舉陽明剿匪、治政的實例,說明其每一步決策都建立在實地調查、審慎研判的基礎上——“知行合一”正體現在這種即知即行、即行即知的動態生命中。“致良知”是王陽明晚年的教法,也是心學修養論的頂峰。董平講道,“致良知”不是向外追求某種標準或教條,而是不斷回歸自心、反省自覺的功夫。它要求人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心靈的清醒與真誠,不說謊、不自欺,如鏡般映照事物本來面貌。他引用王陽明“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的名句,說明唯有通過實實在在的“致”的功夫,才能達到內心通透、無所愧疚的境界。董平教授還闡述了“萬物一體”的終極理想。這不僅是理論推演,更是精神修養達到極致后的真實體驗。陽明心學主張,人通過充分實現自己的本心,就能感受到自己與天地萬物是一體的。他列舉出中醫用藥、五谷養人等例子,說明人與萬物在氣化層面本是一體;更從道德心性上指出,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視人如己、視物如我。這種境界不是幻想,而是通過不斷“致良知”、超越小我私欲后所抵達的生命實感。他強調,“萬物一體”思想對于今天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關系仍有重大啟發——唯有打破狹隘的自我中心,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與社會和諧。
在課程總結時,董平講道,陽明心學是做人之道,求取真理之道,也是道德之道。“心即理”是道的根基,是確定做事、做人的方向;“知行合一”打通內在認知與外在行為,“致良知”是落實為日用的修養功夫,二者是做事、做人不迷失方向的證明;最終“萬物一體”實現個體生命的永恒。 (文/李思瑤 攝影/旭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