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源大講堂第十四期:零距離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
時間:2024-12-20 20:51 來源:博源集團 瀏覽次數:69112月19日,第十四期博源大講堂在博源豪生大酒店金色大廳舉行。博源集團總裁戴繼鋒,博源集團董事、高管,部分鄂爾多斯本地企業家、文化愛好者及集團總部大樓員工200多人現場聆聽講座。博源集團所屬企業8個分會場200多名管理人員通過視頻聽講。
戴繼鋒致辭。他說,博源大講堂由博源集團董事局戴連榮主席創辦,迄今已伴隨我們走過了七個年頭。七年多來,多位享有盛名的名家大咖、專家學者登上“博源大講堂”的講壇,帶來一場場文化大餐、思想盛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大講堂正成為知識的燈塔,智慧的源泉。博源大講堂以其特有的公益性、開放性、包容性,成為我們碰撞思想火花、傳播優秀文化和傳遞人生智慧的殿堂。我們舉辦中華傳統文化專題講座,就是要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尋找智慧,運用博大精深的中國智慧幫助我們解決現實問題,能夠把“中國智慧”應用到我們的日常工作中、生活中,應用到我們企業管理實踐中,并助力我們企業高質量成長。
本次大講堂的主講人何中華是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兼任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理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先后入選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和中組部“第二批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社會發展理論領域取得重要學術成就。
何中華教授的講座分為兩個專題。
在“中華傳統文化及其當代價值”的講授中,何中華教授從文化的重要性切入,將中國傳統文化最主要的特點概括為六個方面,即:天人合一、陰陽互補;人性本善、德性優先;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內圣外王、德治仁政;中庸之道、過猶不及;言近旨遠、含蓄委婉。何中華教授在中國傳統文化同現代性的沖突及其困境問題上舉例分析了中國傳統文化同西方文化所內蘊的現代性之間沖突的具體表現,并總結了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代社會的四個啟示:在人與自我的關系維度上,中國傳統文化有助于強化文化意識上的自我認同和德性人格上的自我實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維度上,“順天體道”的文化取向有利于改善當代人類的生存處境。在人與人的關系維度上,“仁者無敵”對于“爭于氣力”時代具有昭示意義。何中華教授指出:“在出現道德衰弱的今天,我們欲拯救世道人心,改善并優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實現社會的和諧,就需要回首被人遺忘了的古老傳統。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日益深度市場化和全球化的時代,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有可能得到重估和彰顯。”
在“哲學與智慧”的講授中,何中華教授圍繞哲學的本義、哲學的位置、哲學的作用、古老智慧對今人的啟迪、哲學的表達和解讀、學習哲學應注意些什么、怎樣選擇哲學著作七個方面展開講授。他借以毛主席通過后天對哲學的學習和掌握,在實際斗爭中所展現出的眼界、遠見與洞察力;當前領導者自身需要學習哲學的迫切性;中國各個發展階段改革創新的動力源泉是哲學,從而引出學習哲學的必要性與現實性。
他結合自己的研究體會,強調選擇哲學書籍時要“厚古薄今”,盡量選擇歷史上不朽的哲學經典,閱讀時要學會“得意忘言”。每個人在學習哲學的過程中,要追求領悟,不能是簡單的理解,也不是膚淺的“解悟”,而是達到知行合一的“證悟”境界,并逐漸掌握一種“運思能力”,進入到我此時此刻就在其中的“親在”狀態。
博源集團黨委副書記張健做總結。他說,何中華教授站在中西文化互鑒的維度,帶領我們體悟了中國智慧的歷史穿透力和哲學的感召力,領略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哲學思維的無窮魅力。因為有眾多名家大咖的加持,有眾多文化愛好者的共同參與,才讓博源大講堂這棵智慧之樹枝繁葉茂,才能實現集團公司董事局戴連榮主席的初衷:讓博源大講堂成為傳遞智慧、啟迪人生的能量場、聚變場。(文/楊少坤 張碩 攝影/孔令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