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忽視一滴水一張紙的力量
時間:2013-07-16 14:52 來源:博源集團央視報道,有統計數據顯示:
中國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價值高達2000億元,被倒掉的食物相當于2億人一年的口糧。
少浪費1500張紙,就可以保留一棵樹,少浪費100萬張紙,意味著節約680棵樹;一個辦公室節約6噸紙垃圾,相當于拯救120棵樹。
……
有人也許會質疑這份統計數據的真實性。是不是真的浪費2000億元、真的可以拯救120棵樹等等都值得商榷,值得再探討。但質疑的背后所反映的問題卻是不容忽視的。在浪費這件事情上,我們怕的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危機感的缺失,制約鋪張浪費行動的滯后。
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大力宣傳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觀念,努力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總書記的這一要求,表明了中央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對于一個企業而言,盡管我們告別了節衣縮食謀發展的年代,但是艱苦奮斗的精神依然是我們發展最堅實的后盾。大家都知道,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需要平時點點滴滴的積累。因此,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必然是企業文化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企業管理者就要樹立發揚艱苦樸素的精神,帶頭制止大手大腳、享樂主義的歪風,努力成為節儉文化的先行者和宣傳者,做好節儉文化的“領航人”。
隨著物質文化生活的提高,人們在忙碌奔波時似乎把節儉拋在了腦后,奢靡、豪華等盲目攀比行為與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背道而馳。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人類歷史上不乏因奢而亡的例證:古羅馬帝國的消亡很大程度上源于自上而下的驕奢淫逸、揮霍無度。為了博得貴妃嫣然一笑,唐玄宗可謂費盡心機,于是,官僚貴族為了巴結皇帝,投貴妃所好,爭獻美味佳肴、珍異珠寶,奢華荒淫之風一度盛行,導致盛極一時的大唐帝國走上了下坡路。
回過頭來看我們企業的發展。當年,伊化人揮汗于不毛荒野、風餐于堿田湖畔,歷經多年打拼,成就了當時聲名赫赫的伊化集團,走進試驗站,低矮的平房,紙糊的頂棚,簡陋的窗欞,已經褪色的木桌椅,體現了當年伊化人創業的艱辛。正是這種艱苦奮斗精神的傳承,才實現了從伊化到博源的跨越式發展。經驗教訓表明,大到一個國家、民族,小到一個企業、個人,如果沒有一種長遠的眼光,沒有一股子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沒有一種高尚的追求,僅僅沉迷于追逐財富,滿足于感官享受,就很難走得遠。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經歷了經濟高速增長,人們似乎還不太適應現在的緊日子,這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對此,我們應該有清醒的認識。經濟再發展,也不能大手大腳奢侈浪費。浮華奢靡是侵蝕企業發展大堤的蟻穴,要始終堅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堅決反對講排場比闊氣,提倡適度消費,形成勤儉的生活觀、合理的消費觀,讓“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樸素理念,成為企業發展共識,把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貫徹在實際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落實到具體行動上。
《節儉精神》一書中,這樣寫道:“節儉不僅僅是美德,更是一種成功的資本,一種核心競爭力,在微利時代,只有節儉的企業才有生存發展的機會。”當節儉從個人的生活習慣變為工作的慣性時,企業也就贏得了利潤的最大支點。我們不能小覷一張紙、一滴水的力量,更不能忽視紙醉金迷、驕奢淫逸的無窮后患。
一個浪費盛行的國度,不可能涵養真正的現代文明;一個高瞻遠矚的企業,艱苦奮斗必定是長遠發展的根基。我們的錢袋子小了,就更要精打細算,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牢牢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把當前應該做的事情做好,克服“花公家錢不心疼”的不良心態,使勤儉節約成為一種時尚、一種習慣、一種精神,為我們的企業走上全面、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之路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