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存安全“畏懼心”
時間:2019-07-18 16:56 來源:海晶公司--張紅斌曾經在一個故事里看到這樣一種情況:“二戰”結束后,漸漸的有些大屠殺的幸存者過上了富足的生活,但他們中的一些人卻養成了奇怪的“習慣”,那就是即便市場上商品并不短缺,他們也要往冰箱里塞滿食物。食物儲藏久了就會過期甚至變質,但他們寧可把食物扔掉,也絕不能容忍缺少吃的東西。對這些當事人而言,曾經的饑餓是如此的刻骨銘心啊,他們再也不能、也不想挨餓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的生活狀態可以迅速地發生改變,但心態的改變是有延遲的。安全也是這樣的,由無畏變得謹慎需要過程。
在同事們相互閑聊時,聽一個電工老師傅說道:“剛參加工作時干起活來不知道害怕,但是工作時間一長,經過了一些事情以后,就會變得越來越膽小了。”他的這句話引起了在場我們許多人的共識。大家覺得老師傅從無知的膽大到經歷過后的膽小,這些其實是思想上的一個根本轉變,由開始時因為無知,對安全問題不重視,再到知道危險,懂得足夠重視,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這也告訴我們心態的改變是有延遲性的,安全需要日常每時每刻的“自覺”,才能保證工作中的萬無一失。
從無知的不怕到謹慎的膽小,其實反應的是一個員工對工作中安全的認識,由不重視到自覺重視的良性轉變。公司、分廠、工序組織的安全教育培訓上,一次次的事故通報和慘不忍睹的安全生產事故影像的播放,給每一個員工敲響了警鐘。不斷強化的安全教育方能讓員工從思想上警鐘長鳴、執行安全管理制度不走樣,行動上嚴格執行安全操作規程、步步謹慎不毛糙。
還是那句老話:小心駛得萬年船。安全生產管理工作要打消一直沒有出現過安全事故的僥幸心理,要時刻樹立安全防范意識,一切從零開始,“只有小心不到的,沒有小心過頭的”。我們應該注重平時員工的安全自覺教育,持續強化安全監管,培養員工自覺的安全行為,使其長存安全“畏懼心”,只有這樣我們公司安全生產才能遠離事故,才能確保安全永駐。